廣東手托木偶粵劇簡介 - 元朗街坊十年例醮勝會

廣東手托木偶粵劇簡介

元朗街坊十年例醮遠自一九九三年(癸酉)例醮已聘請華山傳統木偶粵劇團主理木偶戲表演,該粵劇團由陳錦濤師傅主持。

二零零三年(癸未)第九屆元朗例醮亦聘請該劇團主持,本屆(2013癸巳)再度由陳師傅領銜演出一場木偶粵劇,十二月十五日中午開始,演出時間約三小時。為使讀者對木偶粵劇有概括的認識,茲作簡介如下:

溯自一九三零年期間,廣東手托木偶戲為打醮而設,目的是藉以超渡亡魂,娛樂鬼神,當年,觀眾有所忌諱,近年,到場參觀者都本著好奇心,不會考究木偶戲的根源和目的了。

主理木偶戲十年的陳錦濤師傅表示,當年木偶重達十多斤,舞動時消耗體力,年長人士不勝負荷,今時今日,木偶改以塑膠製造,容易操作。原來,主持的師傅也要懂得製作木偶,用茅竹裝片子和裝嵌活動手,每一個工序都不假手於人,由製作木偶、爬棚、配樂的銅鑼以至唱曲、做作,念台詞均一氣呵成,包含了粵劇各個範疇,是一個既繁且難的表演行業,老師傅退隱之後,恐後繼無人了。
陳錦濤師傅提供以下資料與讀者分享:

前言:廣東手托木偶是古老木偶品種之一,因廣東手托早在六十年前已改為杖頭木偶,惟本人仍保留傳統,堅持演出廣東手托木偶,得到港九新界鄉民的支持,為各區醮會主持演出,使漸趨式微的木偶粵劇得以傳承。而現今港九新界地方舉行太平清醮及廟宇開光等傳統節日均以廣東手托木偶作酬神祭祀演出,以娛樂鬼神。

製作:廣東手托木偶粵劇演出之舞台一般為十八至二十呎,台口置前幕一幅,內置雞翼佛拉三套,后置天幕,天幕前可放佈景若干幅,於演出時更換佈景,地下至台頂最少十二呎至十六呎,台口前幕之下圍上一塊遮人帷幕,高約五呎,以遮蔽操作木偶的藝人。
木偶的設計和製作先做好頭坯,再在頭坯上以生、旦、淨、丑行當上色化妝後便成形,木偶高度約1米,內用『頸卡』把頭卡住,『頸卡』亦作膊頭之用,左右手用木做成並用茅竹穿著便成,叫作手機,再穿上服裝,一個木偶便製成,既簡單又靈活,便是廣東木托之特點,唯是演出藝人必須具備功架,才能操作。

演出:廣東手托木偶現今仍有很多演出機會,廟宇開光之前多公演廣東手托木偶劇。新廟宇落成或重修開光也上演,先演玄壇伏虎,后續演齣頭乃必備節目,而各鄉村之醮會必演廣東手托木偶劇以娛鬼神,太平清醮有五日六夜,三日四夜和一日兩夜三種,各處鄉村有別,期間開壇必演《六國大封相》或《八仙大賀壽》,而正日演《賀壽》及《送子》等寓意吉祥的劇目,更用木偶叩請神靈觀看以扶持保祐地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