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醮與民俗 - 元朗街坊十年例醮勝會

建醮與民俗

蔡伯勵老師

「建醮」屬於道教大型祈福活動之一,常見於鄉村沿海地區,民眾大多天真純樸,當遭遇天災癘疫、兵燹人禍之時,會延請道士,設壇誦經,溝通神與人之關係,以期消災解困;超渡亡魂;而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物阜民豐,太平盛世之時,亦會設壇建醮,祈求天恩庇佑,袚除不祥,確保境靜民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其過程更有:超度亡魂、追薦祖先、分衣施食之項目,充份體現出中國人傳統文化,忠孝仁愛之用心。

「建醮規儀」,說始於東漢末期張天師建立,後經長時間之增益,迄明、清兩朝,已燦然大備,成為今日道教沿用之儀軌;
「醮壇選址」,小者在廟宇內舉行,大型者必在廟前左右、或村內之廣場,搭棚為之。
「建醮類型」,分為「五日六夜」,謂之『十一晝連宵』;或「四日五夜」,謂之『九晝連宵』;或「三日四夜」,謂之『七晝連宵』;小型者「一日一夜」有之。
「建醮時間」,多在農閒季節舉行,以農曆九、十、十一等月居多。
「建醮首日」,必須選擇吉日良辰,亦有指定用大時、大節之日者:如初一、十五、立冬、冬至等日、意謂該日可以不避諸凶;亦有在神前問卜以決定日期,或請由道士指定,但大多隆重者,還是請擇日專家,選取吉日良辰以舉行。

「建醮儀目」有「發奏上表、開工紮作、開搭醮棚、作齋灶、取水淨壇、揚幡、迎神登壇、啟人緣榜、超幽散醮等多項。「發奏上表」,分為「頭表」「二表」「三表」,是寫成文書,奏報天庭,稟知某月某日,舉行建醮,恭請天上諸神,蒞臨監察,贈福民間。
「開工紮作」者,即開紮大士鬼王紙馬、及禮神時之紙紮用品。
「開搭醮棚」,是根據醮壇方位,擇日預先開搭,以為建醮之用。
「作齋灶」,是按照流年大利之方向,選擇吉日結灶,供煮齋之用。而村中善信,亦有同時舉行齋戒,以示虔誠。
「取水淨壇」,是在建壇時,恐防地方污穢不潔,褻瀆神明,因此要向吉方取水,潔淨神壇,以示崇敬。
「揚幡」,俗語謂:「豎起幡竿有鬼到」,豎幡,乃統請歷代先人、幽魂野鬼,一眾前來,共沐神恩之舉。
「迎神登壇」,是在建醮日當天,選取吉時,到村莊附近歸屬之神廟,恭迎聖像(多數是小像或行宮)到場監察檢齋。
「啟壇建醮」,是建醮程序正式開始,吉時已到,壇內香煙裊裊,燈火通明,神像高懸,道士誦經,仙樂飄揚,鐘鼓齊鳴,緣首及主事人們,虔誠參拜,莊嚴備極。
「啟人緣榜」,是記錄功德人士,金榜提名,揭示大眾,表彰盛德。
「超幽散醮」,在建醮最後一晚,超大幽、向幽鬼分衣施食,然後將紙紮神像、附薦靈位一同焚化,送歸西方。

散醮之後,若有餘興節日,即如粵劇表演,則將醮棚改裝為戲棚,擇吉開鑼演戲;本來散醮後,應隨即送神回位,但間有把「送神」押後,留住神像看戲,俾人神共樂,此乃一處鄉村一處例。

香港社會,中西文化並存,中國傳統文化深受西方文化及現代文化影響,環境多有改變;但是在新界鄉村市鎮,民風純樸,依然保守著我國傳統文化習俗,值得表揚;日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時,將會「禮失而求諸野」!

編者按:蔡真步堂蔡伯勵老師,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學術,擇日堪輿編纂曆書之專家,蜚聲香港及海外;元朗街坊十年例醮勝會自一九六三年(癸卯)至二零一三年(癸巳)之六屆舉醮均蒙蔡先生修作日課,至今經歷了五十載,淵源久遠,蔡先生年高德劭,精神瞿爍,難能可貴,本屆蒙惠贈鴻文,刊諸卷中,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