醮棚漫談 - 元朗街坊十年例醮勝會

醮棚漫談

凡建醮必先搭建一座大竹棚,稱為醮棚。鄉村兒童,看見某鄉山搭起醮棚便知道即將舉行打醮,預料有一番熱鬧,而且奔走相告,喜不自勝。

醮棚用途甚廣,打醮過程中之經懺法事,木偶戲,豎立大士紮作,展出「貢諸天」聖物,接待賓客齋筵及後期的上演神功戲粵劇都在醮棚進行。不過把醮棚改成大戲棚要經過一輪改裝工序,如排放座位、加設觀眾出入口及音樂台等設施。早期有所謂竹床,即相謂四個座位,供一家人或親戚朋友共座。貢諸天是太平清醮經懺法事之中一個向天神獻上禮品的儀式,如鮮花、水果、乾果等,動員達一百人,約一小時完事。

為了讓大家對搭醮棚有更深入了解,筆者走訪也曾三度為元朗街坊十年例醮搭棚的新華興棚廠陳煜光師傅。他由一九九三年起,以至二零零三年及本屆均為本會設計及搭棚,難能可貴。據師傅透露:搭戲棚是他的家族生意,他已是第四代傳人,二零零三年由其尊翁到場指揮。三十年來在香港各區搭建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戲棚。陳師傅經驗老到,無論甚麼地形的場地,經他視察環境之後,便可憑空構圖,決定搭建圖則。據說面積最大的一座竹棚是元朗某圍村的醮棚,面積達6400方呎,座位超過4000個,需要動用三萬枝竹和八個工人,花兩個月時間才可建成。而面積最小的則在蒲台島,蓋搭在懸崖峭壁之上的戲棚,這戲棚面積只有數百呎,僅容百多名觀眾站著看神功戲,觀眾卻看得津津有味。

至於人手方面,架搭建棚比裝修工程的棚架工序複雜,長工難請,工人年紀也愈來愈大,年青工人不感興趣,有青黃不接之勢。陳師傅每年限接二十座棚廠工程,即平均每個月要搭建兩個戲棚,工作比較穩定,薪金也會定期調整,現時搭棚工人日薪已達一千五百元,如果趕工,薪金更要提高。

搭棚工藝與粵劇表演藝術確是唇齒相依的,祝願這兩門藝術得以長遠地傳承下去,發揚國粹,功德無量。

元朗街坊十年例醮勝會由一九九三(癸酉)至二零零三(癸未)以至本屆二零一三(癸已)一連三屆,均聘請新華興棚廠(香港)有限公司架搭建棚,三十年來,陳煜光師傅匠心獨運,為打醮加添姿采。

本屆醮棚以大金鐘造型,於十月八日興工,預算於十二月五日竣工,平均每日有八至十名師傅工作,這個可容二千人的戲棚長190呎、闊130呎,面積24,700平方呎,中間橫跨度68無柱,戲台100呎乘50呎,全棚用了三千四百枝杉木和二萬三千枝竹。